1. 文明影像
  2. 公示公告
  3. 推荐阅读
  4. 人文青城
  1. 文明聚焦
  2. 青城好人
  3. 文明城市
  4. 文明旗县
  5. 文明单位
  6. 志愿服务
  7. 道德模范
  8. 未成年人
  1. 文明网评
  2. 创城知识
  3. 领导活动
  4. 文明礼仪
  5. 深度评论
  6. 我们的节日
  1. 要闻
  2. 中国文明网总站 
  3. 图片
  4. 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
首页->人文青城
【青城故事】抑扬顿挫润诗声
来源:呼和浩特日报   发布时间:2022-04-26   责任编辑:戈 鸣瑞
字体:[大][中][小]
[打印]
[关闭]
    读《曾国藩家训》,获得一个启示,就是:看书和读书于人的收益有所不同。曾国藩说,看的书,如《史记》《汉书》之类,读的书如《四书》《诗经》《尚书》《易经》《左传》等,还有李白、杜甫、韩愈、苏轼的诗,以及韩愈、欧阳修、曾巩、王安石的文。他说,这些诗、文,“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他还下了两个比喻,说看书好比治家在外贸易而获利,读书好比在家守财,而不轻易花费掉;看书好比攻城略地,开疆扩土,读书好比深沟坚垒,守土不失。他的意思大概就是说,看书可以增长知识,读书可以加深记忆,丰富腹笥。

曾氏认为“凡作诗,最宜讲究声调”。他选编的《十八家诗钞》,“所选钞五古九家,七古六家,声调皆极铿锵”,或“声调清越异常”。他谈到写作古诗,须熟读古人作品,“先之以高声朗读,以昌其气,继之以密咏恬吟,以玩其味。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若与我之喉舌相习,则下笔为诗时,必有句调凑赴腕下。诗成,自读之,亦自觉琅琅可诵,引出一种兴会来”。他列举杜甫的诗句“新诗改罢自长吟”“煆诗未就且长吟”,告诉诗作者,写诗反复修改,满意了,自己先诵读,欣赏声调之美。诗句煆造得不完美时,也要靠反复吟诵,直到声调稳健为止。通过古人的诗句他体味出,“古人惨淡经营之时,亦纯在声调上下功夫。盖有字句之诗,人籁也,无字句之诗,天籁也。解此者,能使天籁、人籁凑泊而成,则于诗之道思过半矣”。

曾氏是一位文言文时代的先哲,他认为汉魏期间的文人之作,有两方面最不可及:“一曰训诂精确,一曰声调铿锵。”训诂,就是把每个字的字义、读音、字形结构讲解得透彻明了。它是诵读起来能够声调铿锵的保障。他列举《三都赋》中的文句,如“开高轩以临山,列绮窗而瞰江”“碧出苌弘之血,鸟生杜宇之魄”(语出《蜀都赋》。苌弘,周灵王时人,为周人所杀,流血成碧,不见其尸;杜宇,即杜鹃,古蜀帝本名杜宇,亡去化为杜鹃,后人因称杜鹃为杜宇)“洗兵海岛,刷马江洲”“数军实乎桂林之苑,飨戎旅乎落星之楼”等,指出这些文句的音响节奏,皆后世所不能及。

曾氏家训的名句“八本、三致祥”,也强调诗文的声调:“读古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养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治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为本”二字,已把声调提升到相当重要的程度。

提倡以朗诵学作诗,作诗注重声调,并非曾国藩的创见。许多研究诗词的诗话著述,也不乏关于诗句声调的探索。南宋建安(今福建)人魏庆之,著有《诗人玉屑》一书,选录各家诗话的主要论述,开篇就引用严羽的《沧浪诗话》说:“诗之法有五:曰体制、曰格力、曰气象、曰兴趣、曰音节。”严羽认为音节关乎诗品。诗品的高、古、深、远、雄浑、飘逸、悲壮、凄婉,也要音节体现。“诗者,吟咏性情也。”严羽认为,宋代诗家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不能说不工,但“终非古人之诗也,盖于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歉焉”。

南宋晚期词人姜夔娴于音律,他在《白石诗说》中说道:“一家之语,自有一家之风味。如乐之二十四调,各有韵声,乃是归宿处。”是说音律韵声还能区分诗作的不同风格。

宋代诗人唐庚,在《唐子西文录》中说:“吾作诗甚苦,悲吟累日,仅能成篇。初未见可羞处,明日取读,疵病百出,辄复悲吟累日,反复改正,稍稍有加。数日再读,疵病复出。如此数四,方敢示人,然终不能奇也。”这是一则边写作边诵读,靠悲吟觉疵病的范例。

古人以四声为切韵,以喉音、舌音、齿音、唇音、牙音为语言五音。从而分析出语汇的双声叠韵。宋诗有诗句“方穿诘曲崎岖路,又听钩輈格磔声”,诘曲崎岖为双声,钩輈格磔为叠韵,这都是对诗句声调的研究。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正是语音区分了字义。诗与歌相属,诵读是诗歌最适宜的表达方式。朗诵于求知,可以纠正语音;于身体,可以调节气息;于情感,可以激发悲喜;于学识,可以牢固记忆。所以传统的启蒙教育,都是教孩子们高声诵读的。《随园诗话》有一首形容村书塾的诗:“漆黑茅柴屋半间,猪窝牛圈浴锅连,牧童八九纵横坐,天地元黄喊一年。”一个喊字,能让人感受到童声绕梁的喜悦。“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与天地万籁共存,不可或缺的,正是赏心悦耳的读书声!(刘景周)

  •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主办
  • 呼和浩特新闻网 承办
  • 版权申明:呼和浩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 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 呼和浩特新闻网 Copyright © 2004-2013 hhhtnew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蒙ICP备05002658号